今天听steve说找回迷失的自我那一期,在评论区留下了有感而发的两条评论,因为我发现讲到的一些点是我这几天正在思考的。我是在经历这两天熬夜玩手机不想睡觉之后想到的,其实躺床上无意识地刷手机这种情形在过去发生过无数次,但是我最近才开始这么想,因为我刷手机总是在看别人的视频,包括vlog,偏生活向的一些内容,偶尔看看调节一下没问题,但沉迷进去就感觉不太对了,就是我为什么总是看别人在做什么?在这个信息交互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得知别人在干什么,这种易得性好像使世界变得容易窥探,好像导致我们好像与别人的距离缩短了,但是我觉得可怕的是这个小小的窗口也阻挡了更多东西,我们只看到窗口展现出来的东西的话,可能就会焦虑为什么我没有过上那样的生活,没有成为那样的人,这一点其实还包含了一层前提就是我们向往窗口展示的生活,我们已经被引导认为那是好的,但原本呢,原本我们是怎样想的呢?这个问题真的还挺难回答。所以当我们已经迷失在网络营造出的大环境下时,我们看着别人跑自己也跟着跑,但其实有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跑,要跑去哪里,甚至跑这件事情是不是自己该做的;还有一点就是,信息茧房的存在可能让你也只能看见别人在跑,你可能看不见其他可能性和形态。
在信息没有那么发达的时代,很多人就专注自己手头的事,哪有那么多游思沉迷在别人的生活中,只是偶尔听到远一点儿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儿当成新奇的八卦,人们通常没有那么多选择,一件事业可以做一辈子,成就匠人。并不是鼓吹闭塞和无知,而是我们现代人往往浪费了很多精力在漫无边际的选择、信息浏览上面,我们看见别人的生活就好像自己那样活过了,实际上是这个过程成为了我们的生活,架一个摄像机对准自己,看到的是用电子设备看着别人的生活的自己。很多人包括我会痛苦于我已经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啊,那怎么办嘛我已经在过往的生活中丢掉初心了啊,或是向生活妥协了啊。steve自己寻找价值金字塔顶端的方法是回顾过去那么多年,自己是如何选择的,那么多次选择透露出怎样的共性,有什么东西是你坚定不能突破的,那些下意识的瞬间,他自己的价值顶端是默默耕耘踏实做事,启蒙全人类。
自己处在毕业预备军的队伍中,这个时候考虑得就很现实,考研或者就业,考研还是为了就业,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竟然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自身行动了呢,甚至对这件事恐慌不已,回想以前,小时候功课算认真,初中成绩很好,在心理有一定问题的情况下还是就那么学习保持第一,但这些事回想起来很无感像是机械动作,我那时候可不是想着我将来要就业赚钱,而是在那个阶段我只知道那么做,那只不过是那个阶段我该做的事情罢了,虽然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遗憾,错过了很多可能性,然而悟已往之不谏。但是上了大学不一样了,一切变得不确定起来,这个阶段我该做什么呢,学习好像和以前不一样了,看书呢——可能之前学累了吧;分专业被名为兴趣这个圈套自我欺骗了很久,因为没有进到第一志愿的专业,于是自我欺骗以不感兴趣为名对本专业消极怠工,如果就是钻牛角尖对第一志愿念念不忘那就努力转专业好了,但自己被跨专业挂掉的一科击垮,放弃了这个念头,毫不夸张的说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犹如五雷轰顶,做了好久的心理建设才敢告诉爸妈,并且消沉了一个暑假,好像到了大学,一科不及格这件事竟能击垮一个人,粉碎自信心。之后还是就专业这件事走了很多弯路,只是听了朋友一句要不跨考那个专业的研究生,就打算声势浩大地准备起来,惊动父母亲戚,查了经验贴又买了资料在寒假就准备做起来,甚至以学习为名拒绝了妈妈去单位实习的邀请——她们从来就不干涉我的选择。事实是我被自己的懒惰再一次打脸,闷在家里摊过去一个寒假,我对没有去实习感到非常后悔。那么这场雷声大雨点小的考研准备在前几天结束了,跟爸妈聊了很久之后我还是决定就发展本专业,她们从来就不觉得我本专业冷门有什么问题,从来就支持我认真学习本专业,但还是那句话——她们从来就不干涉我的选择,只是看着我折腾这一番然后灰头土脸向他们倾诉,自己结束。直到跟她们聊完做好决定那一刻我的心才好像落到实处,妈妈说她永远是我坚强的后盾,心理百感交集,这段时间在网上了解了别人很多不幸的遭遇和灰暗的家庭背景,因为共情能力太强,也因为看到什么说法都往自己身上套的坏毛病,我忘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很爱我的。
如果说有什么我一直想追求的东西,应该就是画画吧,可能是因为一直没有得到,回想起来是快上初中的时候,向老师学习画画的那种机会从我面前飘过,可是青春期的小孩敏感又自卑又闭塞,我故意表现得很不情愿并放过了,现在想来都是莫大的遗憾,似乎成了心魔。还有学习吉他,鼓起勇气提出的一点意愿被粗鲁的扼杀——那时候不是在爸妈身边。然而这些都没有什么的,因为我上了大学,来到了一方更自由的天地,这是我在临近毕业时才认识到的,那晚哽咽地向妈妈说起自己的愿望,她沉默了几秒似是叹息,然后开口,“闺女啊,妈妈没有上过大学,但知道大学应该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应该珍惜的,你喜欢什么就去做,爸爸妈妈从来没有阻止过你,但我们离得远,伸手管不到你也不能给你提供什么建议,只能是你想做什么我们尽力给你提供物质支持,你喜欢画画,原来在初高中可能没有条件,但是上了大学有条件了,你自己要去寻找要去做啊,爸妈离得远不能给你安排什么啊,你现在似是有点抱怨我们,那难道你情愿当初像别家小孩一样被父母安排着学这学那吗?”我哭着说她马后炮,心里却像是有什么东西释怀了。原来一直是自己给自己设限了,没有交流之前就预想自己要做的什么事情可能遭到父母反对等等阻力,就算反对不也有人积极抗争着嘛,更何况这种预想出来的阻力压根不存在,所以我只是在逃避罢了,把父母拉过来挡箭,当作我没有做成什么事情的借口,那么我为什么不把握好大学时光学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呢?课余时间也很多啊,可现在惊觉都像锅里沸腾的水,不去管它最后就全烧干,蒸发消失不见了。
把这些压抑了很久的话写出来有点虚脱,这段时间想得足够多也足够改变一些观念,然而真正做起来还有很长的岁月,记得《被讨厌的勇气》里面讲到的一点应该是这个意思:接受了书里的观点,意识到之后去付诸行动并达到改变自身的效果,至少需要花费你年岁的一半的时间。好像说得有些远了,如果还在迷茫的话,不如先就手头的事情做起来吧,讲到这里突然想起对steve说另一期讲到的选择的问题深感赞同,现代人往往因为选择过多,对选择这件事本身看得过于重要,好像我们没有做足功课就不能选择,万一错过更多更好的选择呢,而且我们似乎对一次选择将影响我们一生这种看法深信不疑,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但我还是喜欢小丁说的那句话“选择是随机的,辛苦是一定的,但是辛苦是不恐怖的,迷茫又啥也不做才是恐怖的”所以不如先做好手头上的事。而且不是说哪一次选择错了就不行了,当选择做出来后,对错就没有意义了,有意义的是之后做了什么,这样子选择就只是可以提供方向的东西,而不是仅用对错好坏来评价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