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查看作者
  • 半日的“旅行”

      ――记龙须沟、北京体育馆和百货大楼

      北京――全世界最美丽的花,时时刻刻放着光彩。当我们在车间里,在实验室里,在办公楼里,在广阔的拔掉了界石的田野里劳作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四周围的环境在变化,新的事不断地涌现,新的人不断地成长。一切都在飞快地向前奔,它不停脚、不等待任何人。只要放眼一望,一个强烈的感觉就会抓住我们,那就是革命在进行,革命像是坐着喷气式飞机在前进。

      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这感觉处处触动你,你会看见许多新鲜的、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时常在旧的丑恶的废墟上,突然出现一片惊人的景象。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我和一个朋友在我们的首都做了一个短短的“旅行”。我们先到了龙须沟,这个原来是又臭又脏、堆满垃圾、拥挤不堪的地方,现在已经是宽阔的马路,整齐清洁的住宅。过去的贫民今天不只是享受着廉价的自来水、电灯和公家房屋,他们的孩子都穿上了整洁的衣服,脸上红扑扑的,在住宅区里一座红瓦青砖的小学操场上做着游戏。他们见着参观的朋友们时那样有礼貌,他们骄做地拿着自己的分数单和作文,报告他们学习 的成绩。就是这些孩子,在过去,他们整天挎着一只破篮子,在垃圾山上捡煤核、捡烂菜叶子,为着偶然发现的一个破铁罐,就会争吵、咒骂、动起武来。现在,这里的空气是新鲜的,过去低洼潮湿、蚊虫苍蝇滋生的地带,现在种上了垂柳和桃花。混浊的“金鱼池”成了一片清澈的湖水。随着



    的春风,看得见在水波里荡漾着碧绿的水藻,和迎着�光偶然闪射点点金光的游鱼。

      这里过去是小手工业者谋生的地方。他们打铁,硝皮子,染布,织袜于,缝零活,补胶带,箍木桶,编草帽,打剪刀,以至于各种各样,说不出名堂的工作。解放以前,他们在国民

    的苛捐杂税、军
    警恶霸勒索之下,无昼无夜地在饥饿线上挣扎。他们有很多人熬不过从各方面压在头上的灾难,卖掉了借以谋生的生产工具,去拉排子车,卖苦力,最后还免不了沦落到沿街乞讨。这些人对我讲:“咱们过去不但自己吃不饱、穿不暖,到了热天,说句不嫌寒伧的话,连家里的老太太都只有光着脊梁。”今天,我在那里走了半天,看不见一个穿着打补钉衣服的人,而过去他们世世代代,都是在烂布条里长大的。这些手工业者已经组织起来了,这是多么叫人兴奋的事情。他们每个人现在都是精神饱满,准备了充足的干劲,加入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的全家都是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不过是前一月,我访问他们的时候,他们还打着算盘,为自己那一点点盈利用心思;今天一条条街上都悬灯挂彩,锣鼓喧天,庆祝手工业的合作化。一个六十高龄的手工业工人兴高采烈地对他的全家讲:“孩子们,咱们都赶上了,往后子子孙孙再也不愁吃不愁穿,我们要有文化了!”

      是啊,这个地方的许多手工业者都加入了夜校,有的人甚至学会了更专门的技术。在那里,人不只是善于工作,并且也有了自己丰富的文化生活,他们经常可以看电
    影 ,看戏,看杂耍;到了夏天,在天坛公园里,按期放映几乎等于是不收票价的电
    影 。从前梦想不到的事,今天蓦地来到他们眼前。一个小学教员兴高采烈地对我讲:“我简直不相信我的耳朵。一月十五日我在天

    门 前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上听见彭真市长宣布,我门北京市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难道我们真的已经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了?”是的,仅仅我们在龙须沟这一个地方所看到的变化,不已经说明我们开始进入了灿烂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了么?

      革命迅速发展的脚步,我们处处看得见。往日“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窄路变成了一条条的林荫大道。我们从龙须沟向南走,到了陶然亭。陶然亭过去是一片荒芜,现在是一座幽美的公园了。那里面经常充满了儿童的欢笑声,许多游艇插着红旗在水面上游来荡去。工人们带着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来这里渡着愉快的假日。这里亭台楼阁油漆得焕然一新,一座座古色古香的牌坊点缀着长长的柳堤。这些牌坊百年来一直是矗立在旧北京狭窄的闹市中,它们妨碍着

    通,造成数不清次数的车祸,伤害了多少行人和儿童。经过和一些“艺术至上”的保守主义者的斗争,这些碍手碍脚的老废物才搬到了这里。它们居然也在解放后获得了新生,得到人民的喜爱。这几座牌坊的命运说明一种深刻的感情,无论哪一方面,我们的

    和zheng府都用尽心思,她是多么像慈母一般地关怀人民啊!

      从陶然亭往东是龙潭,龙潭附近是新建的体育馆,我不知怎么样来描写这一块地方,因为我过去的印象,这一带是一片荒凉的乱岗坟堆。三九天里,迎着刺骨的寒风,仅有一两个衣衫槛楼的乞丐在附近的垃圾堆里挖掘着什么。一到春天,水塘里墨绿色的冰块解了冻,又溶化成一泓铜绿色的死水,随着气

    的上升,慢慢蒸发出一种刺鼻的臭气。死人的骸骨从朽烂的破棺木里露出来。无论什么时候,在这个地方,极目一望,那是死亡,是穷途末路,是永久的冬天。然而我现在看见了什么?

    暖的�光照着各种各样美丽得像花色
    图案的运动场,运动员们热烈有力的叫嚷声在清新的空气中震荡着。他们有的玩球,有的赛跑,仿佛世界都跟着他们在跳跃。周围新建起许多楼房,那是宿舍、工人俱乐部、学校和医院。这些美丽的房屋点缀在田畔、水边和新辟的林荫道旁。溜光的柏油马路上不断地驶行着银色的公共汽车,它们载满了热心体育的观众。这些观众经常包括首都各行各业的人们。体育竞赛的欣赏已经成为首都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个令人自豪的体育馆不但提高了全国的体育水平,它也对这些千千万万热情的观众进行了新中国体育的教育。

      有一个人告诉我,走进了这个体育馆,就会引起人的爱国主义的感情,这种心情几乎每个参观过体育馆的人都有。谁能想象仅仅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样雄伟壮丽的建筑。全国的工人和首都的工人一道,都在支援着这个光荣的任务,新中国的工程师从头到尾担任了整个的设计。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包括练

    馆、比赛馆和游泳馆三个巨大建筑的体育之宫。保加利亚排球队来参观的时候,这些远方的客人,倚在练

    馆楼上的栏杆上往下一望,不由得称赞说:“这个馆简直可以踢足球!”事实就是如此,当着外面风雪

    加的时候,练

    馆里灯火辉煌,

    暖如春,光滑的地板像是有弹簧似的,承住数不尽的矫健如鹰的男女青年运动员。他们个个都像鱼在水里那样活跃自在,进行着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体操和拳技等项目的练

    。球场两旁,宽宽的走廊里也进行着乒乓球和武术的练

    。有修养、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练在场上尽心指导。馆里有许多单间隔音的练

    室,俱乐部,客厅,休息室,浴室,换衣间,弹子房。在一问放着垫子和各种各样举重器械的房间里,我遇见了一群钢筋铁骨的青年。和他们谈过话,我才知道他们如何从早到晚艰苦地锻炼。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为祖国的体育事业争光荣。提高祖国的体育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加力量,这是所有新中国运动员的信念。在练

    馆里我也遇见了许多朝气蓬勃的青年运动员,他们对祖国和体育前途的信念和他们在体育上所表现的勇敢、技术、合作、智慧、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就是我们首都的体育馆的灵魂。这些可爱的青年给我门这个可以引以自豪的体育馆添了无限光彩。

      胜利的革命在体育事业上显出它雄伟的惊人的气派。很多国家的体育队看了这个体育馆以后,体育馆的负责人虚心地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都说:“提不出意见,因为这样大的建筑对我们说来,这只是个理想。”有些外国记者说:“这样的体育馆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有的建议说:“这样的体育馆应该拍成电
    影 ,给全世界的人看一看。”游泳馆的水池碧清见底,大得几乎像个小湖,多少条拉得笔直的红绳浮在水面上,新中国的游泳选手穿梭似地,激着浪花,沿着红绳隔成的水道来口地练

    。从水里忽然射出几道雪亮的强烈的光线,把他们的每一个动作照得清清楚楚。原来,水池里的一面白磁砖的墙上镶嵌着玻璃窗子,里面是游泳教练用的观测室,从玻璃窗望出去,游泳的人们正在头上浮过,人仿佛置身在水晶宫里。新中国不只是给了我们这样好的体育馆,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运动员,它同时也把我们教育成为最好的体育观众。当着成千上万的首都观众涌进比赛馆的时候,人们都会感觉到自己落入一个巨大的、欢乐紧张的、人的海洋。最动人的是国际性的球赛。随着电动记分牌的变化,人的心情像波浪似地起伏,正在比赛着的健儿们吸住了每个人的眼睛。然而就是在最紧张的时刻,我们的观众从来没有忘记作一个国家的主人的风度,自己的球队得胜的时候自然高兴,但是当着朋友们抢先获分的时候,我们的观众也衷心地为他们欢呼祝贺。这是富有自信心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观众,他们不论是工人、农民、干部、学生、老人、小孩和妇女,都是一致地向远方来的客人表示出一个好客的民族特有的慷慨和热情。好多国家的运动员们被这种现象所感动,每次球赛完毕,中国方面无论胜负,满场的观众总是热情地留在场上,欢呼拍手,一直把客人送走才散去。客人们讲:“我们走遍全世界,很少看见这样爱体育,有修养的观众。”

      从体育馆向西北,走到百货大楼。天已经黑了,在灯光如昼的大楼里,挤满了城里城外和由四乡来的顾客。我们到了这里,忽然想起解放前上海的几个萧条的百货公司,一座六七层的高楼里往往店员比顾客还多。最触目惊心的是:货物绝大部分是美帝国主义向上海倾销的物品。但是今天在我们的百货大楼里,从食物,布匹,服装,毛线,呢绒,乐器,钟表,收音机,教育用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全部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己生产的。望着这些陈列在玻璃柜里的又多又好的物品,心中不由得感觉幸福和骄傲。顾客这样多,每天都有七八万,最多的时候达到了二十一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时常到这里买钟表、成套的制
    服 、被面、花布、花磁脸盆;过去销得最畅的竹皮热水瓶如今却变成了冷货,因为丰衣足食的农民们需要更好看的五色花漆的铁皮暖水瓶了。百货大楼和体育馆一样,应该说是来到北京的人必须去的地方。我看见许多国际友人脸上浮着满意的笑容在挑选货品,我看见殷勤有礼的营业员帮着来自祖国边疆的兄弟民族选择他们心爱的货品。百货大楼不只是供给各种兄弟民族用的服装、用具、乐器、食物,并且还在各种货品上用少数民族的文字做了标签。我们民族之间的平等

    结就在商品购买的地方也表现得这样亲切。在百货大楼里,无论如何忙、挤,人们总是那样从容礼让,使我感觉到我们真是生活在一个有文化的大家庭里。

      在营业员和顾客之间,有许多感动人的事情。货价万一多收了,营业员有的情愿下班后不肯回家,有的连等十几天,一直等到顾客回来。货品万一给多了,无疑问的,顾客们总是把东西送回来。在百货大楼短短的售货的历史当中,发生这样一件小事情:一个干部从上海买了一双胶鞋,到了北京他发现尺寸大了,就拿到百货大楼去换。他谎说是在这里买的,丢失了发|票。营业员相信了他,不但换了,还补给他一些钱。回去之后,他没有高兴几天,愈想愈难过,终于写了一封信,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坦白出来,补款也寄回来了。但是给我深刻印象的,是一个母亲向百货大楼经理表扬一个售货员的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太好了,虽然她提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却充满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情感。她在一个平凡的事实中看见了极不平凡的今天人和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精神。她是一个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三个孩子的妈妈。在国庆节前夕,她和她的爱人带着孩子们到百货大楼,想给他们添一件夹衣欢度国庆佳节。她在童装部非常满意地挑选了两件漂亮的小上衣,付款的时候她才发现没有布票。夫妻二人凑了一下,还差四尺布票。当天晚上不能买,明天就是国庆节,孩子们要穿新衣服。她和售货员商量:“能不能欠下这四尺布票,过两天送来?”这时,那女售货员和蔼他说:“布票是不能赊欠的。”就从自己口袋里拿出四尺布票来:“我可以把自己的布票借给你们。”由于这个售货员这样对工作负责,又乐于帮助别人,就解决了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们当时非常焦急的问题。

      这个幸福的母亲在她的信里是这样解释这件事的经过的:“我深深的体会到在

    和毛主席的教导下,每一个新中国的公民都具有着新的高贵的品质,都像母亲的心一样的在爱护着孩子们,爱护着祖国新生的一代。事情好像很小,在新社会里这也是平凡的,但就在这些小的、平凡的事情里,体现了我国人民新的品质和无穷的力量。”

      我们的新社会是多可爱!做任何一件好事情,哪怕是极细微的,都会有人衷心地赞扬。这个售货员是可敬的,但是这样热情的表扬这个售货员的母亲是同样可敬的。新的品质在

    的关怀和培养下,是不可抑制地生长着,却也正由于我们当中有许多善良、慷慨、容易看见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人,新的品质和人物才这样快地发展起来。

      我们用了半天的工夫在北京作了一次“旅行”。从这小小的旅行里,我深深感到生活是这样丰富,同时它又发展得这样迅速。很多东西我看的时候是崭新的,等我把它们写出来,更新更美妙的东西又出现了。我们应该旅行,到处看一看,如果是时间太少,我想就在北京――我们日新月异的首都,城里城外,工厂农村,做一个半日的“旅行家”,就会给我们增添了更多的社会主义的、乐观的感情。许多新的事物需要我们去看,去亲自体会,仅仅从杂志上看些新事物的特写是不够的。

      一九五六年二月

      (原载《迎春集》,北京出版社1958年9月版),zhezuo.com

  • 0
  • 0
  • 0
  • 3.5k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任务
  • 发布
  • 背景
  • 底部
  • 单栏布局 侧栏位置:
    Copyright 2016 - 2022 - 续写这作 - 版权所有 - 网站地图 续写网